作者:本站 点击数量:98 发布日期:2025-07-17
编者按
春夏秋冬,他们“医”如既往救患者于病痛,续写杏林篇章白昼黑夜;他们“医”无反顾为生命护航,守护健康希望斗转星移;他们“医”片丹心用匠心守初心,谱写大爱无疆勇担健康使命,铸就时代新功。为打造专科特色品牌,树立医院良好形象,医院推出《妇幼匠心》“学科带头人风采”专栏,讲述医院学科带头人领航学科发展的故事,凝聚起团结奋进、创先争优的磅礴力量,全面促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这位被患者称为“生命摆渡人”的医者,用38年光阴在湘中大地书写着杏林传奇。作为娄底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部部长、三级主任医师,她不仅是湖南省抗癌协会会员、娄底市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更以完成万余例妇产科手术、发表2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实绩,在妇科微创技术、肿瘤综合治疗等领域树起标杆。从“娄底市最美医师”到“娄底市优秀党员”,闪耀的不仅是荣誉,更是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。
柳叶刀尖舞春秋———
“别人看到的是风险,她看到的是生机”
“患者把子宫托付给我,我就要还她们完整的人生。”在陈旭清的办公室,一面绣着“妙手仁心”的锦旗格外醒目。
2024年春,李女士在该院组织的社区免费“两癌”筛查中确诊为宫颈高分化腺癌中晚期、双侧卵巢腺癌。面对CT影像,陈旭清用红笔勾勒出“广泛性子宫切除+双附件切除+盆腔淋巴结切除+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+大网膜切除+阑尾切除”的手术路径。
“这相当于在布满血管神经的盆腔里拆弹,稍有不慎,后果难料……”手术中,她如同精密导航系统,在输尿管、肠管与髂血管间穿行。当最后一枚淋巴结被完整剥离时,监护仪规律的“嘀嗒”声让所有人眼眶发热。
在该院完成手术和化疗三疗程后,李女士病情基本得到控制,但后续仍需化疗。“家里收入来源全靠丈夫打工,要不算了……”李女士哽咽未尽的话语,刺痛着陈旭清的心。了解其家庭困境后,陈旭清立即发动单位职工为其捐款。家属握着她的手泣不成声,她只是轻声说:“这是我们该做的。”
这份举重若轻的背后,是30年如一日的淬炼。从进入医学院校的第一天起,她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一份神圣事业。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,她还先后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、湖南省肿瘤医院、湘雅附三医院进修。
与常规进修不同的是,她不仅学习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,同时还注重学习他们的医疗管理、医患沟通经验。这为她工作的得心应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上世纪90年代,她率先在新化妇幼保健院开展开腹手术,通过考试成为新化县首位妇产科高级职称医师。调任娄底市妇幼保健院后,又率先开展各种腔镜手术、阴式手术及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和综合治疗。
“别人看到的是风险,她看到的是生机。”麻醉科主任王更强记忆犹新,“某次急诊剖宫产中,产妇子宫薄如蝉翼,脐带缠绕数十周。陈旭清在方寸之间完成‘绣花式’剥离,当新生儿清亮的啼哭响起时,她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。”
仁心化雨润苍生———
“如果这病发生在我身上,我会选择怎么做”
在妇科病区留言簿上,一位卵巢癌患者的笔迹力透纸背:“陈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病,更教会我怎么活。”这句话道出了陈旭清的行医哲学———治病,更要治心。
“换位思考,以真心换真心”是她对待每一位患者的态度。医者,父母心也。她常常对病人说:“如果这病发生在我身上,我会选择怎么做。如果你是我的姐姐或妹妹,我会怎么给你做主。”
除了看病,她还会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、心理状况,个性化地治疗每一位病人。慕名而来的病人总说:“陈主任,我是您曾经的病人介绍来的。您真的就像她们所说的那样温柔、细心、敬业,医德好,技术更好。”
有些病人为了感谢她,有时会送上礼物,她总婉言谢绝。但对于困难家庭的病人,她会组织大家积极捐款,帮助患者走出困境,重拾健康。康复病人常常在微信群里留言:感动、感谢、感恩!
这种将心比心的关怀,源于她多重人生角色的淬炼。从姑娘到妻子、母亲、奶奶,从医生到主治医师、副主任医师、主任医师,随着角色的变换,她越来越感受到患者的不易:疾病的折磨、身心的焦虑、家庭的矛盾、工作的困惑……在她办公室珍藏的泛黄笔记本上,记录着3000多位患者的家庭、心理状况,字里行间都是个性化的诊疗方案。
杏林薪火照前路———
“医疗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”
“陈主任就是我们科室的知心大姐姐,每次觉察到我们情绪低落时,她总会积极开导我们。”“在她的带领下,科室总是朝气蓬勃,大家都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在省市级及单位的各项比赛活动中取得佳绩。”“在陈主任身上我学到了很多,也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。”新来科室的医生如是说。
医护工作不仅需要严谨的专业知识,更需要丰富的实践指导。“看到科室新人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,就想到了当年的自己。我总在思考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,要怎么样才能把他们带好,让他们尽快地成长并少走弯路。”
为了科室的发展,她有计划、有针对性地选送年轻医师去上级医院进修。作为多年的学科带头人,她常说:“医疗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。科室是团队,整体水平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水平,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友。”
护士长陈曼霞感慨:“她就像永不停转的陀螺,白天临床带教,晚上整理病例库,凌晨还在微信群里分享最新文献。”
传承不止于医术。面对选择“躺平”的90后医生,她用冒雪出诊的故事点燃其职业理想;为缓解年轻医护的焦虑情绪,她自创心灵茶话会;当科室接到全省妇幼系统技能大赛通知时,她悄悄为备赛团队定制“能量加油包”。 医学有局限,但医者的爱没有边界。2025年母亲节,陈旭清在朋友圈写道:“作为医者,从治愈疾病到抚慰心灵,我们始终在路上;作为母亲,愿将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代代相传。”百余人点赞的这条动态,恰是对其38载医路的坚守。她成了最懂女人的健康守护者,收获了众多的认可与赞美。